《十誡詩》原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一首情詩,這首詩寫出了一種痛苦而且淒美的愛情,描繪出了在愛情之中沉淪繾綣的男女的情思和愁緒,複雜的心理變化讓這種真實的,憂鬱的愛情更加讓人心口微痛。倉央嘉措的原詩是藏文,翻譯成漢語只有四句,最為流行的是兩種版本:一個是于道泉翻譯的現代詩形式;另一個是曾緘翻譯的古詩形式。另有白衣悠藍補充版本。
倉央嘉措的原詩是藏文,翻譯成漢語只有四句,最為流行的是兩種版本:
一個是於道泉翻譯的現代詩形式:
第一最好是不相見,如此便可不至相戀。
第二最好是不相識,如此便可不用相思。
另一個是曾緘翻譯的古詩形式:
但曾相見便相知,相見何如不見時。
安得與君相決絕,免教生死作相思。
臥槽泥馬和第一最好不相見(2010-06-10 21:07:22):桐華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4aeb085a0100jb42.html
《步步驚心》中引用了一首倉央嘉措的詩,它和臥槽泥馬這個典故的關係,聽我慢慢道來。請所有看過步步驚心的讀者都看一下這個帖子。
臥槽泥馬這個典故可以說是網絡時代,尤其是對中國的網絡時代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。
華東理工大學的博士在《解放日報》上負責為草民們答疑解惑,指路照亮,他在言談中引經據典,談到了「臥槽泥馬」這個典故的出處。以下一段直接複製自百度,據說是報紙的原文:
「臥槽泥馬出自《戰國策》,形容虛有其表、竊居名位者,即使有相應的地位,其能力也不足以勝任,等同於爛泥扶不上牆。」
伯樂多良馬。其有鄰亞犁。曾與人言。「我亦善識馬。有一駿馬。伯樂不及。」人皆疑。欲觀之。亞犁恐。乃以草泥置一臥馬於槽中。眾人視之笑其蠢。皆曰:「此何良駒。臥槽泥馬爾。」
形容虛有其表,竊居名位者。表示即使給某人相應的地位。但其能力不足是無法改變的。(等同於爛泥扶不上牆。沐猴而冠)
後來據說該博士道歉了,但是也許事情是發生在這麼官方的報紙,這事也就過去了。
也許以前「臥槽泥馬」只是一個網絡惡搞,其實,以後,它就應該變為典故了,讓後人引以為戒。
完成於2005年,出版於2006年的《步步驚心》,結尾有兩句話,引自倉央嘉措,原文是藏語,於道泉的翻譯是:第一最好是不相見,如此便可不至相戀。第二最好是不相識,如此便可不用相思。
《步步驚心》上的翻譯是我根據類似的這個版本(記得是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),但當時覺得有點拗口和繁瑣,自己有一定加工後的翻譯,也就是如今的這個版本:
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人,包括我自己,都要隨時提醒自己對網絡來源的知識持懷疑態度,都時刻警惕自己不要做了那個博士,犯這種「臥槽泥馬」的錯誤。也請以後引用這首詩的人,加上白衣悠藍的名字。
另外:這篇文章歡迎大家轉載,也歡迎大家以自己的方式把這個認知糾正,讓喜歡倉央嘉措,喜歡古詩的人欣賞到的是真正的精華。
《步步驚心》的讀者皎月清風在評文《最好的結局》續了第三和第四; 《步步驚心》的讀者白衣悠藍在評文《執手相看魂欲銷__讀<步步驚心>有感》中加續,添加了第五到第十,反響熱烈。
皎月清風+白衣悠藍《十誡詩》
第二最好不相知,如此便可不相思。
第三最好不相伴,如此便可不相欠。
第四最好不相惜,如此便可不相憶。
第五最好不相愛,如此便可不相棄。
第六最好不相對,如此便可不相會。
第七最好不相誤,如此便可不相負。
第八最好不相許,如此便可不相續。
第九最好不相依,如此便可不相偎。
第十最好不相遇,如此便可不相聚。
但曾相見便相知,相見何如不見時。
安得與君相訣絕,免教生死作相思。
第一最好不相見,如此便可不相戀。衣帶漸寬,怨秋風悲畫扇
第二最好不相知,如此便可不相思。相思枕畔,但憑見淚痕濕
第三最好不相伴,如此便可不相欠。别是一般,剪不斷理還亂
第四最好不相惜,如此便可不相憶。此情可待,記憶裡一個你
第五最好不相愛,如此便可不相棄。重門深居,難獨上畫樓西
第六最好不相對,如此便可不相會。再相會,豈知吾誰與歸
第七最好不相誤,如此便可不相負。負盡蒼生,負盡蓬山萬重
第八最好不相許,如此便可不相續。續斷之間,聽一夜梧桐雨
第九最好不相依,如此便可不相偎。東勞西燕,天欲曉各自飛
第十最好不相遇,如此便可不相聚。曲終人散,念去去傷別離
但曾相見便相知,相見何如不見時。見與不見,何須悲何須怨
安得與君相決絕,免教生死作相思。相思無益,十誡說與君知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zmzU5lKNJs